除了信任,外国品牌还能如何真正打动中国消费者

外国品牌还能如何真正打动中国消费者

西班牙葡萄酒大师Eduardo Sáinz Marotías曾感叹:“中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市场,每年去一次,就会发现中国的变化相当于其他市场25年才会经历的。”这句话用来形容中国的食品与饮料行业,再贴切不过了:传统与创新并存,全球影响力与本土偏好交织。事实上,这种特质同样适用于中国的时尚、健康、美妆、生活方式、体育等几乎所有消费品类。

中国消费者也时常意识到,并非所有国产产品都值得信任,比如最近社会热议的问题卫生巾和纸尿裤,以及去年被曝光的用装过煤制燃料且未清洗油罐运输的食用油。外国品牌虽在“安全”与“信任”方面仍占据优势,但往往因未能与本地消费者产生链接,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本土化,而浪费了这张好牌。

想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绝非只靠强调安全优势或砸重金请KOL那么简单。品牌需真正理解并拥抱中国消费者行为的细微差异,销售生态的复杂多变,地区偏好的高度多元,以及监管环境的独特性。

超本地化创新:赢得消费者青睐的关键

中国消费者以口味挑剔、文化认同感强而闻名。近年来,他们越来越偏好融合本地食材、重新演绎经典风味的产品。例如,传统柑橘风味已逐渐演化为使用中国本土的沃柑(一种香甜中带微酸的柑橘),而在咸味产品中,来自云南的山胡椒等本地香料的运用也日益普遍。这一趋势凸显出产品本地化设计的重要性,唯有精准呼应区域口味与文化细节,品牌才能真正赢得人心。

本土化的甜蜜演绎:两种策略的成功之道

在竞争激烈的甜品市场中,“满记甜品”和“阿嬷手作”通过不同路径实现了精准本地化,脱颖而出。满记甜品将地道口味与现代便利融合,将原本只能堂食的传统甜品开发为可常温保存的包装产品,在电商和线下零售渠道广泛铺货,形成可全国复制的商业模式。但在其堂食门店层面,又因地制宜地保持城市特色,持续强化“家乡味道”的品牌定位,建立起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纽带。

阿嬷手作则采取了更加“超本地化”的策略。其60家门店,每一家都深度融合当地食材、方言与城市历史元素,通过门店设计和品牌故事打造强烈的在地认同感与归属感。这种以情感共鸣为核心、非盲目扩张的发展路径,为品牌赢得了一批高度忠诚、认同其文化价值的消费者。

尽管执行方式迥异,这两种策略却都成功实现了一个目标:让消费者真切地感受到,这些产品和营销内容是“为他们量身打造的”,而不是从北京、巴塞罗那到波士顿都千篇一律的“全球统一款”。

情感触达之外,更需合规保障

在中国开展产品开发和营销时,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核心要素是:合规性。对深耕中国市场的品牌来说,熟悉本地法规并非新鲜话题,但近期中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全面升级,仍值得高度关注。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更新之一,是禁止在标签上使用“无添加”或“零添加”等模糊说法。与此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过敏原与保质期标识的规范。这些变化体现了国家提升信息透明度、杜绝误导性宣传的坚定立场。

作为全球最大食品进口国,中国为外国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众所周知,中国仅拥有全球10%的耕地,却要养活全球20%的人口,其食品缺口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持续。这意味着,从农产品到消费品牌,从原材料到高附加值商品,外国品牌均大有可为。然而,机遇虽大,成功却并不唾手可得。品牌不仅要“进入中国”,更要深入理解并适应中国——通过本地化、合规与精准的市场操作策略,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品牌路径。China Skinny愿助您一臂之力。

Next
Next

中国机器人崛起:对市场营销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