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统计的不一致
每天关于中国的各种统计和数据都层出不穷。它们往往出人意料地呈现出不一致。中国的多样性和不透明性决定了经常会有一些大相径庭的数据,但是如果能够深入研究这些关于中国的调查和数据,它们的趋势和主题还是会趋于基本一致的。尽管如此,有时候即使是最权威的信息来源也可能不符合这些趋势。
上月末,金融时报,在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的数据支持下发布了部分统计数据和一则观点概述了中国消费者对外国品牌的偏好。这篇文章中包含了统计数据,如91%的中国消费者打算在2013年购买一部外国品牌的手机,而现实是,中国前六名热销的手机中,只有一款不是中国产的。这一文章还暗示了中国消费者在诸多领域对于外国品牌都有着不可取代的偏好。虽然中国人的确以拥有很多外国品牌来炫耀自己的身份,但是这篇文章却给了外国公司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让他们认为来自中国国产品牌的竞争是很有限的。而我们不能认同这一点。
外国品牌应该意识到本土企业正在加大他们的游戏筹码,这一点很重要,中国的消费者不再无条件地推崇外国品牌——现在的外国品牌需要努力争取这一声誉。苹果,耐克,肯德基,这些曾一度在中国称得上最值得信赖的品牌,正在目睹他们的品牌声誉下滑和市场份额减少。外国电影不再主宰中国的票房。最大的外国快餐连锁店也无法保持以往的增长势头。尽管国内汽车制造商在本土市场的份额有所下降,但是他们确认会改善他们的标准,这样一来很有可能会提高他们的市场份额。金融时报的文章报道得很好,中国的本土品牌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吸引传统观念,但他们也在向经典的西式营销和信息传递进军。很多外国品牌仍信心满满,而且拥有被视为更高标准的优势,但是他们依然需要更为明智的营销来说服中国的消费者,是值得为这些进口产品花费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