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VS西方:人脸识别的文化差异

Chinese facial recognition

去年4月,在三线二线城市南昌,一名涉嫌“经济案件“被通缉的男子在粤语歌神张学友的六万人演唱会上被捕。警方通过人脸识别技术从进场的观众中锁定了这名31岁的男子。

预计到明年,中国安装的监控摄像头数量会达到6.26亿个——几乎每2个公民1个摄像头——以确保市民在横穿马路、甚至上厕所使用过多厕纸之前三思。在全球监控最严密的10个城市中,中国就占了8个城市,伦敦排第六位,亚特兰大排名第十。

许多外国读者一想到被“老大哥”(摄像头)监视,就会不寒而栗——旧金山和波特兰等城市甚至禁止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相反,大多数中国人正在接受这项技术,甚至为其带来的身心上的安全感而欢呼鼓掌。

除了该技术被广泛应用的公共安全功能外,中国的科技公司还利用它让网民更诚实一些。中国版Tinder-探探交友软件会验证个人资料照片,以确保用户不会被实际是哈比人却用超模照片的潜在约会对象所吸引。另一个常见的人脸识别应用是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他们渴望的便利。在北京的京东无人便利店内,用户进门,从内置智能传感器的智能货架上取下他们想要的东西即可实现刷脸支付。监控摄像头能捕捉到购物者的脸,在他们选购结束时对其在微信上选择的商品进行收费。操作十分简便。

像阿里巴巴、腾讯和京东这样的大公司已经有超过1亿人开通了刷脸支付功能。公司很可能会将这些个人资料与其他数据(如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度假、社交媒体帖子等)进行叠加覆盖,在实体零售店和线下广告空间提供真正个性化和定制化的体验。随着盒马这类连锁店的迅速扩张,甚至开设了购物中心,除了科技巨头对零售商店的大规模收购,我们可以预计人脸识别将很快成为主流。

然而,人脸识别在中国并非十全十美。去年11月,一位著名女企业家被误认违反交通,起因是摄像头拍到其人像广告的公交车正通过斑马线的抓拍图。最近,淘宝卖家出售的服务能帮“哈比人”通过探探的面部识别验证。为了应对此类事件,这项技术一直在改进,但也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表示反对,比如一位法律教授起诉一家野生动物园使用人脸识别。此类事件可能会促使中国私有企业的人脸扫描受到更多的控制和监管,但总体而言,没有什么能阻止这项技术在中国的迅速蔓延和被越来越多的使用。我们会继续跟进报道,希望您喜欢本期的Skinny周刊!

Previous
Previous

外国品牌在中国未利用的渠道-便利店

Next
Next

数字时代鸿沟——年轻的“量子物理”读者与老年“网络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