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进行人工气候干预,未知的那一面会有什么?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及其他一系列国际组织的预测表明,中国将以8%的增速引领2021年的经济增长,甚至占据明年全球经济复苏的三分之一。中国有力控制疫情传播、经济强力复苏的现状增强了中国消费者、企业及政府的信心。
随着新冠疫情的有效控制,中国目前将目光投向了更远大的目标。上周,中国宣布将推进人为影响气候的计划。早在2013年,当China Skinny在上海创纪录的酷暑中装修办公室的时候,中国政府便使用了人工降雨技术,缓和当年的盛夏。当年的雨也不禁让人担心,这样的操作会不会带来什么后续影响呢?
人类文明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不断克服来自大自然的挑战,在国家层面也是如此。埃及的阿斯旺大坝使该国得以控制数千年来埃塞俄比亚洪水泛滥的局面。中国认为,到2025年,中国将建成人工气候干预系统,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也将取得突破。
计划在面积超过550万平方公里(西欧面积的5倍多)的地区制造人工降雨、降雪,并在超过法国国土面积的区域内抑制冰雹。此前,中国已于2018年启动天河计划,寓意“空中的河流”,希望利用卫星和火箭将降雨从湿润地区重新分配到干旱地区。
新冠病毒、非洲猪瘟和自然灾害等问题,把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进口,在中国养活14亿人口的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政府希望减少干旱、冰雹、洪水等自然灾害对粮食种植区造成损害的可能性,更多地创造农业用地,保证粮食供应。随着政府推动智能农业的发展,中国的农业将被更为现代化、更安全、更高产的形式取代。
人工气候干预还将对中国及整个世界日益面临的另一个挑战作出回应:极端天气。肆虐的洪水、致命的火灾、干旱,很有可能将被更好地控制组合。滑雪迷们也应该会很高兴——2022年北京冬奥会一定会有一个很棒的滑雪场。
不过,中国气候干预也一定会有其局限性。目前气候状况造成的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局面,应该也不会被改变。
从理论上讲,人工气候干预一定会带来许多好处。然而,目前还没有人能说明其中真正的风险。正如我们之前多次看到的那样,破坏地球脆弱生态系统的平衡大概率会以人类的眼泪收场——愿这次能有所不同。希望您喜欢本周的Skinny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