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在找什么?
中国新生育政策对进口品牌的影响
对于品牌而言,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建立了对外国生活方式、产品和服务的认识和亲和力。这既来自学生本身,也来自他们的社会关系。留学生为他们的国内关系网提供了海外生活的第一视角
科技企业的受创如何影响消费品品牌的营销支出
在政府的支持下,消费品品牌正不断受到风投公司和私募公司的青睐。这些品牌涵盖了美容、时尚、休闲等各个领域,但食品杂货和饮料类目前尤其受欢迎
欧莱雅概念店:引人瞩目的零售体验
实体零售因为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而遭受到沉重的打击。为了自身的安全着想,人们已经逐渐远离了实体店购物,转而在家中进行更多的网购行为。尽管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中国实体零售的复苏情况好于大多数国家,但如何吸引消费者对大部分品牌来说仍是个挑战。在疫情封闭最严格的时期,中国消费者对网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尽管大家现在已经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但随着线上直播,社群与社区团购等相关电商的创新形式出现,中国消费者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网购的习惯。然而,除了在掀起电商热潮的中国之外, 大部分地区的实体店仍然无法将其购物体验与线上购物完美结合。
失误的进口品牌在中国学到的教训
在2012年,如果在中国开马自达(Mazda)汽车,你得小心停车。因钓鱼岛(Senkaku Islands)的领土争端问题,几乎一夜之间,中日关系降至冰点。在两波抗议活动中,数百辆日本品牌的汽车被砸毁,抗议者向日式餐馆扔石头,点燃日本工厂,闯入并洗劫日本建筑以及出售日本商品的商店,造成超过1亿美元的损失。到2013年,情况有所好转,不久中国人就重拾对日本和日本产品的喜爱。五年内,到日本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翻了三番,从140万增加到740万,他们的行李箱里塞满了太多的日本商品,以至于人们创造了“购买潮”这一新词,形容中国消费者赴日旅游无所不包的购买行为。
为什么中国健康类APP对我们十分重要?
在中国,去公立医院看病时,在经历过层层关卡才能得到医生的重视,这让人联想到在一场精彩的演讲结束后,学生们争相吸引大学教授的注意。人群与混乱凸显了中国医生的短缺,中国人均医生数量只有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一半到三分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污染、久坐不动、饮食习惯的改变带来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财富的增加,这些因素导致的人们生活状态与从前大大不同。目前,肥胖、糖尿病、中风、心脏病、肺癌和肝癌这几种疾病成为中国人最需要警惕的疾病。
对于中国市场营销人员的2020年人口普查信息要点
今年五月初,在经历了一个月的延期之后,中国公布了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统计数据。从整体来看,数据并没有带来什么意外之喜,但它提供了一些不错的量化的趋势,为发展中国市场营销策略提供了一些参考。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2010年人口普查和2020年人口普查之间的差异让我想到,伴随这变化发展的十年,China Skinny一直在深入洞察中国市场并为来自各个行业的品牌提供咨询服务。 以下是我们发现的一些有趣的信息。
困扰中国直播行业的骗局
在去年,除了“新冠疫情”以外,个人防护、隔离和直播是在中国提及较多的三个热门词汇。过去的一年里,几乎所有关于中国市场营销的文章都肯定了直播所带来的影响力。受众多消费者和各大品牌的喜爱和追捧,直播的热度居高不下。仅在2020年2月,就有3万个商家新开了淘宝直播账户。
品牌在中国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早在2003年,中国在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欧盟。2019年,中国的排放量是欧盟27个成员国的四倍之多,人均排放量比欧盟高出30%以上。事实上,2019年,中国的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27%,成为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
在中国兴起的创意营销
在中国,数字广告占据了主要的媒体支出。到2019年,各大品牌在阿里巴巴平台上的广告支出是其电视广告的1.5倍以上。自疫情爆发后,广告支出进一步转向了线上平台,去年中国的数字广告收入增长了23%。2020年前三季度,媒体的支出总体下降了15%。
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是如何影响消费行为的?
在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不久之后,毛主席宣布多生多育为人民的责任,以促进人口增长。虽然没有官方政策,但是政府鼓励人们多生多育。在当时避孕是被谴责的,甚至是进口避孕药是被禁止的。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女性平均生育了6个孩子。
在中国遭受重创大麻护肤品
很多年来,任何在百度(中国的谷歌)上搜索大麻或相关术语的人都会收到一条信息,提醒他们“远离毒品,健康人生”,并附有中国禁毒网的链接。早在19世纪中叶,清朝就开始打击英国鸦片走私,并将禁毒反毒的立场坚定至今。
H&M事件给在华品牌带来哪些启示?
2018年初,一名西方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的营销人员在其官方Instagram账户上引用了达赖喇嘛的话。这一事件在中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之后奔驰向中国人民道歉,并承诺将加强员工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教育。18个月后,因迪士尼(Disney)、蔻驰(Coach)、范思哲(Versace)、纪梵希(Givenchy)、Calvin Klein、Fresh skincare和亚瑟士(Asics)等品牌在T恤和其他产品上把香港、台湾和澳门标为国家,国内开始对以上进口品牌进行大规模抵制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