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的环境保护只是动动嘴皮子吗?
微信的全球形象大使——梅西上周六在北京参加“南美超极杯”,一场阿根廷和巴西之间的全明星足球比赛。这本该是一场漂亮比赛的庆典,竟然变成中国恶劣污染的秀台。
上周四北京的PM2.5指数飙升至499,该数字是世卫组织建议的安全水平的20倍,梅西在赛前训练中经常捂住鼻子和嘴,中途停下来休息多次,并最终提前离场。巴西队队员被要求留在他们的“避难所”五星酒店,24小时内仅训练2小时。这些有毒空气也跑进一些参加环北京职业公路自行车赛的世界顶级车手及在工人体育场举行户外音乐会的流行天后玛丽亚•凯莉的肺中。
这是继《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公布了“2014年全球绿色指数”没多久之后发生的又一个关于污染的故事。“绿色指数”比较了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其消费行为对于环境的影响。中国排名第二,仅次于印度,非常不错的成绩。不过,如果你深究一些,就会发现中国许多得分很高的类别诸如公共交通和摩托车的高使用率,消费当地种植的粮食等等,仅是经济发展的特点,而并非出于环境考虑而作出的决定。
从调查的一些有关研究结果看,中国的消费者是最不可能接受二手物品,对环保产品没有信心,想要拥有一所大房子的最大消费者群体。尽管不包括在“绿色指数”的范围之内,但同样令人担忧的统计数据如越野车是在中国增长最快的汽车类别。这表明,很多中国消费者并没有对环境尽到个人的责任,尽管他们可以亲眼见到周遭的各种环境影响。许多中国人认为环境问题应当由政府负责解决。
虽然一方面富裕的中国消费者对于省油汽车之类的环保产品嗤之以鼻,但在购买与其健康相关的产品及服务时,环境又成为购买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这直接影响到个人层面。59%的中国消费者在购买食品和饮料时认为环境质量同样重要。许多西部尚未污染城市的旅游,建筑和房地产也在此时收获了众多益处。
尽管消费者的行为仅仅是中国污染问题的一部分,但这是一个不断增长的一部分。让我们希望随着消费者日渐富裕,其消费行为会变得更具可持续性。